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VIEW | 对话:台北当代艺术馆20周年启示录

关注订阅→ 藝術外食研究所
2024-09-07





| 藝術外食研究所 |


台北当代艺术馆 MoCA Taipei 建筑外景/图片©MoCA Taipei(http://www.mocataipei.org.tw/)



MoCA Taipei 20周年系列展览展览地点:台北当代艺术馆(MoCA Taipei)展览日期:2021年11月20日 - 2022年1月23日
《过站不停 | Traveling Backwards to The Stories We Left Behind》策展人:陈湘汶艺术家:陈哲伟(Chen Che-Wei)、陈擎耀(Chen Ching-Yao)、许哲瑜(Hsu Che-Yu)、许淑真(Hsu Su-Chen)、李亦凡(Li Yi-Fan)、刘瀚之(Liu Han-Chi)、王挺宇(Wang Ting-Yu)

《宇宙多重 | The Weight of Multiple Universes》策展人:黄彦颖艺术家:张晖明(Chang Huei-Ming)、江忠伦(Chiang Chung-Lun)X林建志(Lin Chien-Chih)、焦圣伟(Chiao Sheng-Wei)、郭奕臣(Kuo I-Chen)、廖建忠(Liao Chien-Chung)、苏汇宇 (Su Hui-Yu)及王仲堃(Wang Chung-Kun)



台北当代艺术馆 MoCA Taipei 大厅/图片©MoCA Taipei



采访:Roxy(Curator-to-go 主创)

受访:骆丽真(台北当代艺术馆 馆长)

陈湘汶(《过站不停》策展人)

黄彦颖(《宇宙多重》策展人)



陈哲伟 Chen Che-Wei,《矛》Spear,2020(©陈哲伟) 



Part 1 | 对话馆长

  • 周年系列展的构思策划;

  • 档案与研究;

  • 儿童教育与线上内容;


R:可否简要分享一下当代馆20周年系列展览的整体构思?庞大体量的章节体展览是如何梳理档案与相关研究的?


L(骆丽真):从1999年自今二十年来,台北当代艺术馆 (以下简称当代馆) 展览的关注重点持续在回应当代的议题、培养艺术新锐,与全球当代艺术对话。20周年系列展览围绕在当代馆设立期间,透过展览的反思,从历史、空间、时间背景等面向来探讨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当代馆设馆二十年的内容,策划前期由馆内展览组及研究组人员事前搜整本馆历年的各项展览资料外,也陆续请馆外策展人与其团队一同进行主题性的研究与策划,而具体的展览规划内容,也会由本馆咨询委员提供执行上的相关建议调整。


陈哲伟 Chen Che-Wei,《矛》Spear,2020(©陈哲伟) 


20周年系列展构思的主题重点如下:

(1)    以当代馆20周年展览系列建构观点:迈入开馆二十周年之际,正是当代馆回顾与展望的最佳契机,从台湾第一座聚焦「当代艺术」的馆所设置迄今,对台湾当代艺术界的影响,来看建构台湾当代艺术发展史的论述与观点。
(2)    跨世代的策展观点交互对话:系列展览中将邀请资深策展人、青年世代艺术家与策展人分别规划,对当代艺术的观察提出不同观点,共同交织与共同对话。
(3)    台湾当代艺术与世界连结:由当代馆过去的成就出发,寻找与世界连结的方法,以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特色,以新的艺术地理学,看见未来世界当代艺术的前景。

 


王仲堃 WANG CHUNG-KUN,《摇摆笛 2 号》 Swing Flute # 2, 2021(©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第一档“历史・当代”,策展人陈贶怡将回溯讨论1990年代起台湾当代艺术形成、当代馆的成立、发展与脉络,以及台湾当代艺术家养成背景,回顾当代馆二十周年成果来讨论台湾当代艺术与世界的关系。第二档展览“为了明天的进行式”,藉由三位青年策展人彼勇.依斯玛哈单、黄又文、冯馨的新世代观点,推演当代艺术多元的未来性,也是本馆企图向未来书写的一则限时动态,希望透过新世代策展人对所处社会所发出的提问。第三档展览“过站不停”以策展的方式回应台湾当代艺术,在主流当代艺术史书写潮流之外,由策展人陈湘汶企图去找寻框架下不被听见的异质声响,一种看似外溢的时代精神与太早发生的当代。第四档展览“盖娅:基因、演算、智能设计与自动机_幻我;它境”作为20周年系列展的最后一档压轴展览,策展人沈伯丞将聚焦于当代数位科技的议题,象征当代馆对未来艺术史发展的想像。


王仲堃 WANG CHUNG-KUN,《摇摆笛 2 号》 Swing Flute # 2, 2021(©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R:独具特色的“儿童学习单”是适合孩童观展学习的小型图录刊物,请问该图档如何使用?亲子使用率和回馈效果如何?


L:“儿童学习单”以儿童及亲子观众为主要使用对象,提供多元艺术学习体验与服务,配合每档主题策画展,编写结合观察、游戏与创作互动的内容,在展览现场可直接索取,以辅助小小观众了解展览的内容,同时也可增添学习趣味。也可在本馆网站各档展览页面下载「儿童学习单」图档作使用,,提供未能至馆参观的民众搭配线上展覧资源使用;学校老师则可在安排美术馆参观之旅前将其先下载直接使用,或再自行与教材融合编设,作为学生行前的学习材料,或参观后的学习复习。



陈擎耀 Chen Ching-Yao,《AK47 少女爱的迫降-6》AK47 Girls-Crash landing on You-6,2021(©陈擎耀) 



限量、编排设计活泼有趣的儿童学习单,常于展览期间内被索取一空。尤其在这一档展览期间,儿童学习单合展览延伸的艺术作品卡牌游戏作结合,吸引许多爱好搜集卡牌的观众们为了获得抽卡牌的机会,积极使用学习单按图索骥于展间搜索作品的资讯来完成任务挑战,成功结合游戏、卡漫、艺术学习。



廖建忠 LIAO CHIEN-CHUNG,《运転生活的终点站》REC End, 2021 (©廖建忠) 



R:台北当代艺术馆在近两年疫情与旅行限制的影响下,是否有调整展览或公教计划?整体运营上来说,这两年的所得所失大致是怎样的?可否与大陆读者略微分享一二。


L:2020年初一场席卷全球至今未歇的疫情,导致世界各地至今仍笼罩在未知的生活状态中。因应疫情实施的隔离政策、社交距离,各国进入低度社交状态,艺术文化馆所首当其冲被迫限制参观人数或关闭。从2020月春节过后,就迅速感受到来馆参观人数锐减、海外艺术家无法来台、活动参与者无法来到现场、展览陆续被迫延期取消…等等的困境。面对全球疫灾,我们除了加强入馆安全防护措施,维持如常开馆外,更积极寻求应对方法,让当代馆的能量持续被看见。



劉瀚之 Liu Han-Chi《巡邏中》,2021(©劉瀚之) 

由于台湾的Covid-19疫情一直到今年5月时才开始有比较严峻的状况,所以我们其实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规划应对措施,尤其是数位网路的运用,这是目前全球能保持彼此连结的管道,所以我们意识到远距行销的影音、网路、社交宣传平台,是美术馆维持「跨国/界艺术合作」与「跨国/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入口。所以我们推出突破既往的创新服务:
(1) 艺术宅在家,线上导览:在今年已经推出线上座谈6场以上、VR现场导览3场以上、线上绘本说故事及亲子手作教学影片3则,持续线上内容的影音更新,维护观众对于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品牌的熟悉度与忠诚度。
(2) “MoCA on Air” Podcast节目:2020年底开始筹画更公共性、更便捷介面来突破在场性的交流体验。首季节目已于2021年2月起上架。每季依整体企划方向规划四至七集,每集节目长度约为30分钟,每两周播出一集,以跨界合作之当代艺术创作为讨论核心进行开展,重新思考关于「跨国/界艺术合作」与「跨国/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规划四集,邀请亚洲各地家艺术创作者(含:台湾、香港、日本、印尼),扩大延伸至当代艺术家对于社会议题的观察与关怀。



展览现场:苏汇宇 SU HUI-YU,《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2021(©MoCA Taipei) 


(3) VR线上展览:各档展览实景透过3D虚拟实境技术,结合作品导览介绍,透过电脑、手机与平板等装置,进行360度全景导览,是短期内维持各国观众及美术馆馆际连结的桥梁,透过线上展览内容的建立与浏览,突破时空距离限制,取代实地考察,随着每一档展览的推出,同时也逐步累积馆内的线上数位展览资源,提供未来更便捷的搜寻及应用。


苏汇宇 SU HUI-YU,《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2021(©苏汇宇) 


苏汇宇 SU HUI-YU,《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2021(©苏汇宇) 



Part 2 | 对话策展人


  • 20周年展《过站不停》;

  • 异质声音的意义;

  • 当代艺术之议题性与批判性;


R:在日趋同质化和程式化的当代艺术生态中,“反向努力”创造一个差异化的、非主流的叙事环境,无疑会撬开更多历史“裂缝”,《过站不停》何以具备思辨场的高度与姿态;何以“过站不停”?


C(陈湘汶):台湾近十年来的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多以研究型的创作计画、挖掘主流历史书写以外的个人史或物质史等观点,为台湾当代艺术的景观注入更多有趣的面向。所谓的“裂缝”,我觉得更有趣的是溢出或幸存下来的异质声音,当所有人都跟着列车朝同个方向前进时,当代艺术家的眼光总是往向窗外,或者背向着往前飞,捡拾那些与列车擦身而过、来不及搭上列车的人事物,重新拼组论述,而这些异质的声音诉说的则强调出主流意识型态下隐晦不明却又睿智的寓言。


展览现场:许哲瑜 Hsu Che-Yu,《重新破裂》Re-rupture,2017(©MoCA Taipei) 


许哲瑜 Hsu Che-Yu,《重新破裂》Re-rupture,2017(©许哲瑜) 



R:在第三场系列展《过站不停》中,作品群落在一种极限与边缘的语境状态下集中讨论了流行文化背后的政治宣传性、对地方文化历史的反思、当代图像学与观看的“禁忌”。这辆“列车”以其强大动能和满荷内容,行驶勾勒出的一幅当代精神图志,是否有预想过当地反响以及开展更大范围传播的必要性?


C:原本的构想是更大规模的展览,是几个针对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字分出的单元,其中包括政治的、历史复访、档案与意识等。本次「过站不停」在当代馆二楼展览考量其资源与空间上的条件,在原本的基础上节选了七个艺术家的作品来呈现。虽然作品件数不多,但仍尽量拉开作品媒材的面向,尤其我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的平面绘画作品,除了媒材丰富度的考量之外,也希望透过王挺宇、陈擎耀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来展现当代绘画之议题性与批判性。


王挺宇 Wang Ting-Yu,穗影之城 The City of Spike Shadow,2018


展览现场:陳擎耀 Chen Ching-Yao,《AK47 少女之拂曉出擊》AK47 Girls on grass,2015(©MoCA Taipei) 



Part 3 | 对话策展人


  • 台湾电力公司与当代馆的合作展《宇宙多重》;

  • 广义上的“多元宇宙”;

  • 展览框架里的“公共性”;


R:《宇宙多重》构建的是一个如何多元的广义「宇宙」?这个宇宙的关键组成部分从策展层面上看分别是什么?

 

H(黄彦颖):这档展览主要是呼应台北当代艺术馆二十周年庆所进行系列主题展的规划,我主要负责“公共艺术”这个主题的探讨,所以在规划之初,工作团队便朝着如何建构、展示、提供一段艺术家与观众之间,透过作品生产互动过程的思考。公共艺术的概念大概有将近90年的历史,这当中透过场域、关系、机制之间的流变产生了非常多元的面貌,所以在这个命题下,架构一个具有能呼应某种当代处境的概念,便成为首要的工作。而有鉴于资讯社会的现代人处境,我们毕竟面对了过载的内容,演算法与流量作为主轴的时代,文化的生产其实是浏览大于凝视的,于是我们以宇宙作为一种向观众提问的引子,隐喻一种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大数据,宇宙之于我们有多重?或宇宙之于我们有多么多,都是这个展览想透过追问而逼近亦或是疏远的认识论。



展览现场:张晖明 CHANG HUEI-MING,《日响》 Noise From Light,2021 (©MoCA Taipei)


张晖明 CHANG HUEI-MING,《日响》 Noise From Light,2021 (©张晖明) 



R:以观众的主观想象力来驱动对展览和作品的解读,从而引发参与者对经验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审思。请问展览在串联线索和展呈搭建等方面是如何配合以上观展预想的?

  

H:大多数的观众对艺术都是抱持着疑问的,而不论是艺术家的创作,或是观众在观看上的创造,皆需要以想像力来作为燃料,所以在这个展览中的架构中,我们简略且古典地将主观想像力的度量分为理性与感性,在这边燃料指的是一种人性上的冲动,感性的动力能使外在事物与我们的内在结合,而理性的动力则意味着某种形式上的掌握,也就是使我们的内在得以实现于世界中,主观想像力便是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这次的参展作品皆是具有相当程度参与性的作品,前述有提过这个策划主要处理“公共艺术”这个主题,我认为公共性终究是一种想像出来的框架,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攻击这个框架,而是把这当成一个需要被摸索的前提,让观众去发展意义,所以引导出相互关系便显得相对重要,我们都知道观众是一种流变性很高的参数,我也是慢慢透过实践策划才得到一个心得,参与式艺术的作品有个特点,那就是建立动机比生产线索重要,我在策展论述中曾引述过班雅明所示的灵光概念,亦借用了韩炳哲在透明社会里的想法,在这样一个展示社会中,经验现实与虚拟情境实已难订标准,“宇宙多重”透过观众参与作品进而生产一种有机景观的作法,是企图让艺术性的“远方现象”重现契机的线索,所以我是希望观众能互相成为彼此的动机,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焦圣伟 CHIAO SHENG-WEI,《极地的共鸣》Polar Movement, 2021(©焦圣伟) 


焦圣伟 CHIAO SHENG-WEI,《极地的共鸣》Polar Movement, 2021(©焦圣伟) 



Part 4 | 共同对话


  • 展览与观众间互动机制的建立;

  • 分众教育与愉快的能量体验;


R:展览期间,是否遇到过观众提出有意思的问题?馆方和策展人是如何回应或引导不同年龄、身份、经历的观众回馈的?


骆丽真(馆长):

1、分龄的美感教育引导:

(1) U12小玩艺教室:针对12岁以下之亲子观众,提供艺术学习体验的亲子空间。(2) 儿童语音导览、学习单:配合每档主题策画展结合观察、游戏与创作,辅助了解展览内容,增添学习趣味。(3) 绘本魔法屋:针对主题策画展量身挑选绘本,提供亲子观众另一种观看展览的方式。

2、分众的多语导览:在台湾新移民、新住民总人数将近55万人,为推广各族群的艺术文化近用权。当代馆将多语导览服务纳入服务项目,2020年推出印尼语专场导览,报名参加的印尼籍朋友相当踊跃,开放线上报名不到2周,40位限定名额即额满,反应相当热烈。‍‍‍‍‍‍‍‍‍‍‍‍‍‍‍‍‍‍‍‍‍‍‍‍‍‍‍‍‍‍‍‍‍‍‍‍‍在今年2021年则推出日语、韩语的展览导览服务,让其他语系的观众能更了解并主动走进当代馆亲近艺术,实践艺术平权。



郭奕臣 KUO I-CHEN,《先锋计划》Vangard 1(©郭奕臣)


陈湘汶(策展人):
亲子观众占了当代馆观众的一定比例,在展览开幕前我们曾经针对艺术家陈哲伟和李亦凡等人的作品当中可能涉及巨大声响、药物使用、暴力隐喻等元素,讨论是否标注提醒儿童斟酌观赏,然开幕后反而看到许多年幼的观众对李亦凡的作品深感兴趣,甚至可以完整看完这部约十分钟的录像装置作品,反而让我注意到这些年幼的世代平日浸淫在声光和电子影音产品当中,面对刺激性的音像作品反而感觉相当自然。

 


李亦凡 Li Yi-Fan,《灰色是最无聊的颜色》Boring Gray,2021(©李亦凡) 


黄彦颖(策展人):
《宇宙多重》的观众以青少年与亲子占大多数,青少年的反馈会比较偏向于理解层面上的提问,诸如策展主轴、作品动线、议题的关联性等,而亲子的部分则通常较偏向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单纯享受展览的游戏情境。我认为在这些过程中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意思,因为那意味着某种当下的状态,即便只是为了做出点回应而问的相对状况外的题目,都反映着某种感性经验正在运作中,在这种时刻我就会邀请观众参与作品,虽然我曾在展览中提过只要问对问题就能产生很大的能量,但这仅是一种参与上的邀请,希望观众在尚未放开心防前,先以对话交流的过程,当然问对问题很棒,做对事情也很棒,但毕竟这并不是具有标准答案的现场,而比较是那种期待着愉快时光的成熟约会。



江忠伦 x 林建志 CHIANG CHUNG-LUN, LIN CHIEN-CHIH,《黑梦》 Black Dream,2021(©江忠伦 x 林建志) 



采访与编辑:Roxy(Curator-to-go)

特别鸣谢:骆丽真(台北当代艺术馆 馆长)陈湘汶(《过站不停》策展人)黄彦颖(《宇宙多重》策展人)台北当代艺术馆(MoCA Taipei)Sutton及所有艺术家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藝術外食研究所

卫星联络站 | curatortogo

想法投递 | curator.to.go@gmail.com



 展评·研究·展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藝術外食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